摘要

7月通胀数据公布后,全球市场重新定价央行路径:美国核心通胀韧性与宽松预期并存,带动美股与海外股市联袂走强;资金从估值偏高的美国逐步外溢至海外市场。欧洲通胀维持“接近目标”状态,日本收益率上行与国债招标偏弱凸显政策正常化的后劲;中国物价低迷与PPI负增延续,反映需求修复仍不充分。能源方面,EIA下调2025年布伦特均价展望,油价短线承压;加密资产侧,现货比特币ETF资金净流入恢复。对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而言,跨市场再平衡、久期与行业轮动、原油与数字资产的波动管理,将是三季度至四季度的资产配置主线。


一、美联储路径与美国资产:通胀“边走边看”,市场“先涨为敬”

7月美国通胀显示:剔除食品与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仍高于目标,但月度涨幅温和,市场对9月降息的押注继续升温。政策层面对增长放缓的关注抬头,财政与贸易不确定性并未改变资金对宽松拐点的定价。股市层面,主要指数再创高位,利率敏感型与AI相关权重携手拉动;债市对更长的宽松路径定价则更为克制,曲线前端率先反应,长端收益率在“增长—通胀—供给”三角中拉锯。美元指数阶段性回落,风险偏好改善利于全球资产估值修复。

通胀

投资含义:

  • 战术上,受益于降息交易的板块(可选消费、地产链、成长型科技)相对占优,但需关注盈利兑现节奏与估值安全边际。
  • 策略上,可将“久期弹性+盈利质量”作为核心筛选框架:一方面布局现金流能见度高的龙头,一方面在盈利上修的细分赛道中进行“赢者加码”。
  • 风险在于:若服务通胀黏性超预期、或政策不确定性放大,宽松节奏可能再生波折。

二、全球股市与资金流:从“美国独秀”到“全球开花”

在美国估值抬升与美元走弱的背景下,7月起全球ex-US权益基金录得近四年半以来最大规模净流入,欧洲、日本及亚洲部分市场获得明显增配。资金再平衡既受相对估值优势驱动,也与各地政策与盈利周期的“错位复苏”相关:欧洲在通胀回落后政策掣肘减轻,日本企业治理与分红回购带来ROE提升,亚洲新兴市场受益于供应链再布局与内需韧性。

投资含义:

  • 配置层面可考虑“美国降权—海外增权”的温和再平衡:发达市场中倾向欧洲与日本,新兴市场中精选治理改善与盈利质量提升的受益国。
  • 风险在于外汇波动与地缘扰动,对冲工具与多元资产的组合管理尤为关键。

三、欧洲物价与增长:接近目标的通胀,给了政策更多腾挪

欧元区7月通胀初值维持在2%左右,接近中期目标。通胀回落叠加能源价格温和,使得欧洲长端利率承压,融资条件边际改善。企业层面,库存周期与外需改善的共振尚需观察,但居民实际收入修复对服务消费形成支撑。

投资含义:

  • 欧洲权益的β暴露依旧存在,但α层面(高股息、高现金回报、治理改善)更具确定性。
  • 利率下行概率增大,利好防御与股息板块估值,同时有利于估值敏感的成长风格再修复。

四、日本:收益率抬升的“正常化考题”

日本在退出负利率与YCC后,政策正常化进程推进,收益率中枢上移。近期国债拍卖认购意愿偏弱,反映市场对后续供给与通胀黏性的再评估。日元在全球利差格局下波动加大,企业盈利受益于“弱日元+治理改革+资本开支”组合,但金融条件收紧的边际影响需跟踪。

投资含义:

  • 风险资产上,更看重“分红回购—治理改革—全球市场份额提升”的结构性主题。
  • 固收与外汇上,关注收益率上行对日元资产回报的再定价;对海外投资者,汇率对冲与行业分散是必要条件。

五、中国:需求修复不均与通缩阴影

中国7月CPI同比持平、PPI同比降幅扩大,反映出制造端价格压力与内需恢复不均衡并存。地产调整拖累相关链条消费与投资,出口受外部需求与贸易摩擦扰动。政策层面仍在“跨周期+逆周期”的组合中寻求平衡,结构性工具与稳就业、稳收入导向更加明确。

投资含义:

  • 关注高景气结构性板块(高端制造、出口替代、算力与工业数字化、医药创新等),以及现金流稳健、分红可持续的价值蓝筹。
  • 债市层面,基本面低通胀提供票息与资本利得的缓冲,但要关注供给节奏与利率底部博弈。

六、原油与大宗:供需再平衡与价格中枢下修

EIA在8月展望中下调了202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均值,认为供应增长与需求放缓的组合将压制油价中枢。短期内,库存变动、地缘与俄美谈判不确定性影响油价弹性;中期看,美国高产量与非OPEC供给对冲需求;若全球增长放缓幅度超预期,油价可能重测区间下沿。

投资含义:

  • 能源板块利润弹性放缓,筛选低成本、资本纪律强、现金回报稳定的公司更具防御性。
  • 商品对冲可采用分层布仓与滚动管理,控制对单一事件风险的暴露。

七、加密资产:资金回流与杠杆升温

现货比特币ETF连续录得净流入,带动市场风险偏好回暖,同时杠杆水平升至阶段高位。传统资产与加密资产的相关性在宏观宽松预期下再度走高。配置上应强调仓位与风险预算纪律,避免“顺风车”行情中的杠杆叠加。

投资含义:

  • 若作为卫星资产纳入组合,可采用“定投+风控阈值”的量化规则约束敞口。
  • 关注监管与资金面变化对ETF申赎与价格发现的反馈回路。

八、机构与个人的资产配置框架(2025年Q3—Q4)

  1. 权益:美国降权、海外(欧洲/日本/部分亚洲)温和增权;风格上“盈利修复+现金回报”优先,辅以AI/算力等高景气赛道的择时暴露。
  2. 固收:在“缓降息+增长放缓”框架下,适度拉长久期、精选信用;美国利率前端弹性更大,欧洲/日本利率下行空间关注。
  3. 大宗与能源:油价中枢下修背景下,精选现金流稳健的低成本标的;通过期权与分层头寸管理事件风险。
  4. 外汇:美元阶段性走弱利于非美资产估值修复,但需警惕再通胀或政策变动引发的反弹;日元波动放大,建议纪律化对冲。
  5. 另类与加密:维持小比例卫星配置,严格风控,遵循“回撤阈值—降杠杆—再平衡”的预案。
  6. 组合治理:以“收益/风险(Sharpe)—回撤控制(MaxDD)—流动性(Turnover)”为三维目标,季度复盘、月度再平衡。

结论

全球资本正从“单一市场溢价”向“多极化定价”过渡:美国的宽松预期点燃了风险偏好,但估值与政策不确定性促使资金外溢;欧洲接近目标的通胀与日本的政策正常化提供了差异化机会;中国的低通胀与结构性修复强调“质量优先”。油价中枢的下移与加密资产的资金回流,共同指向四季度“波动中的机会主义”。策略上,坚持“基本面锚+定价纪律+分散与对冲”的三位一体,或是穿越不确定性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