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绿色能源催生“稀土竞赛”:加纳浮出水面

在电动汽车、电池、风电涡轮和国防工业中,稀土元素如钕、铽、铒等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统计:

  • 一辆电动汽车平均需使用约1.5公斤稀土;
  • 一台3兆瓦风电涡轮机需耗费约600公斤稀土磁材;
  • 全球稀土需求年增长率超过8%,到2030年将翻一番。

而传统稀土供应高度集中:中国占全球提炼产量的约85%。为了打破对中国的依赖,欧美国家开始寻求“非中国替代”,非洲成为重点目标。

就在此背景下,加纳成为焦点。

加纳


二、加纳:从黄金出口国转型稀土枢纽

2.1 稀土储量“意外”惊艳

2024年,加纳地质调查局(GGSA)与德国联邦地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一项地质成果:

  • 加纳中部和东部发现大量重稀土矿床,尤其是钇、铽与镝;
  • 其中阿布阿西镇周边的稀土氧化物平均品位达3.5%,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(约1.2%);
  • 初步估计加纳稀土储量达580万吨氧化物,有望跻身全球前十。

2.2 政策转向:资源民族主义抬头

加纳政府迅速出台新政:

  • 设立“国家战略稀土局”,统一监管探矿、开采与出口;
  • 禁止未经许可的外国投资者直接控制矿权;
  • 要求所有稀土初级提炼项目必须在加纳本土完成,禁止原矿出口;
  • 与欧盟签署“绿色矿业框架协定”,强调环保和社区参与。

总统纳纳·阿库福-阿多表示:“我们要从原材料提供者,转型为价值链参与者。”


三、全球大国“抢滩加纳”:新能源链条新战场

3.1 中国:深耕布局,保持稀土领导地位

中国多家稀土巨头早在2022年即与加纳私营矿企达成合作。最新进展包括:

  • 中国北方稀土与加纳国家矿业公司联合成立合资企业,持股比例为60:40;
  • 宁德时代(CATL)计划在加纳设厂生产稀土磁材组件,服务非洲电动车市场;
  • 中非发展基金拨款3亿美元建设“加纳稀土经济走廊”,包括公路、电力与港口提升。

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强调,中方“致力于推动互利共赢的绿色发展合作”。

3.2 美国:组建“稀土伙伴联盟”强化供应链独立性

  • 2025年初,美国国际开发署(USAID)牵头推动“加纳稀土透明供应倡议”;
  • 五角大楼与洛克希德·马丁集团出资建立加纳稀土冶炼厂,确保军工原料供应;
  • 美国驻加纳大使与当地部落议会举行多轮会谈,争取社区支持与监管透明。

分析指出,美国将加纳纳入其“关键矿产四方联盟”(包括澳大利亚、加拿大与南非),意图形成与中国抗衡的稀土供应体系。

3.3 欧盟: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切入点

  • 欧洲投资银行(EIB)为加纳绿色矿业发展提供1.5亿欧元低息贷款;
  • 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加纳设立“稀土清洗中试基地”,强调使用无酸工艺;
  • 法国政府拟通过“非洲-欧洲绿色伙伴关系”机制,加强对加纳稀土开发监管援助。

欧盟委员会能源事务专员表示:“我们欢迎加纳进入全球供应链,但前提是绿色、公平与可追溯。”


四、资源财富还是诅咒?加纳社会争议升温

稀土资源虽然带来经济机会,但在加纳国内也引发一系列社会、政治与环保争议。

4.1 土地权冲突与原住民抗议

加纳东部阿贡地区多个村庄的族长联合发声:

  • 抗议政府未经充分协商便将土地租赁给外国矿企;
  • 要求保障社区就业优先权与教育基金分成;
  • 担忧稀土开采影响农田与水资源。

一位名叫Kwame Mensah的村长表示:“我们不反对开发,但不能牺牲下一代的生存环境。”

4.2 环境与水资源污染隐忧

环保组织“绿色加纳联盟”报告指出:

  • 稀土开采产生的尾矿可能造成河流酸化;
  • 部分企业使用未申报的化学溶剂;
  • 政府环保部门监管能力有限,风险积聚。

此外,加纳电力系统承压,外资冶炼厂可能导致工业用电与民用电冲突。


五、结语:非洲在绿色转型中不再只是“资源后花园”

加纳的崛起反映出一个深层趋势:非洲国家不再只是全球原材料的“供货仓库”,而在通过政策调控、国际谈判与产业升级,努力掌控本国发展命运。

然而,要实现真正的绿色与公正转型,单靠矿业出口或大国合作远远不够。国际社会、民间社会与当地政府之间,必须建立更具透明度、可持续性与互信的合作模式。

未来五年,加纳是否会成为稀土全球新支点,或重蹈资源诅咒覆辙,将为其他资源型国家提供重要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