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“去美元化”浪潮缘何而起?

1.1 美元武器化引发全球担忧

自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,美元长期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媒介。但随着美国将美元金融体系频繁用于制裁他国(如俄罗斯、伊朗、委内瑞拉等),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依赖美元可能导致金融主权受制于人。

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,美国冻结俄罗斯在全球的美元资产、切断其部分银行的SWIFT系统接入权限,引发全球对美元“武器化”的深刻警惕。这些事件成为新一轮“去美元化”浪潮的直接催化剂。

去美元化

1.2 美元利率周期影响新兴市场稳定

美联储自2022年以来连续加息,导致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紧,新兴市场资本大量外流,货币贬值、债务负担加重。为减少对美元利率政策的依赖和外部冲击影响,新兴经济体开始加快货币体系自主化进程,推动以本币或其他可替代货币进行跨境结算。


二、新兴市场加速推行“去美元化”措施

2.1 本币结算机制扩张

多国央行正在扩大本币结算范围,以规避美元交易带来的政治和汇率风险。例如:

  • 印度与阿联酋:2023年达成协议,双边贸易允许以印度卢比和阿联酋迪拉姆结算。
  • 俄罗斯与中国:能源贸易大量采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,2024年两国贸易中超过90%已去美元化。
  • 东盟国家:推动本地货币交易框架(Local Currency Transaction Framework),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国加强区域本币清算合作。

2.2 去美元化央行储备配置变化

IMF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下降至58%,为近30年最低。与此同时,人民币、欧元、日元和黄金在外汇储备中占比持续上升。巴西、土耳其、埃及等国增加黄金和人民币储备,以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。


三、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

3.1 “人民币结算圈”快速扩张

随着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贸易不断增长,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显著提高。根据Swift数据,2025年6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升至4.2%,首次超过日元,排名全球第四。

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、设立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等方式,推动人民币在东南亚、非洲、中东等地的国际使用。

3.2 中俄能源贸易结算结构转变

俄罗斯在被西方制裁后转向东方市场,其对中国出口的天然气、原油和煤炭逐渐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。2025年上半年中俄能源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已突破75%。这不仅降低俄罗斯对美元结算系统的依赖,也提升了人民币的能源货币地位。


四、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多元化发展

4.1 替代SWIFT系统加速建设

为避免遭遇美元主导的SWIFT网络制裁,部分国家正在建立替代跨境支付平台:

  • 中国的CIPS(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):CIPS覆盖近110个国家与地区,与SWIFT可互通,日均处理金额超5000亿元人民币。
  • 俄罗斯的SPFS系统:为其国内及与中国、印度、伊朗等“非友好国家”贸易提供备选支付路径。
  • 金砖国家支付平台:2025年金砖国家峰会提出“创建统一多币种支付平台”的倡议,预计将推动去美元化进一步提速。

4.2 区域金融合作增强货币自主

亚洲清算联盟(ACU)、非洲清算与结算机制(PAPSS)等区域性机构也在推动跨国本币结算,削弱美元的单极主导地位。特别是在中东和非洲,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与能源合同开始引入非美元结算。


五、“去美元化”的全球影响几何?

5.1 美元地位将长期存在但边际削弱

尽管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、债券定价、能源计价中的核心地位短期难以撼动,但其主导力正逐步被“多极化货币格局”稀释。越来越多国家选择“多币种结算”方式,降低美元结算比例,构建“货币安全垫”。

5.2 贸易壁垒与结算成本短期上升

“去美元化”在技术和政策层面仍面临挑战,如跨币种流动性不足、结算清算网络尚未完善等,短期可能推高跨境交易成本,造成支付效率下降。

5.3 新兴市场货币波动或被放大

本币结算比例增加虽然提升了金融自主性,但也使部分高通胀、低信用国家的货币面临更大波动风险。加强本币信用体系和央行政策独立性将成为后续关键。


六、结语:全球金融格局正在重写

“去美元化”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单边行动,而是全球金融体系在多极化趋势下的自然演变。虽然美元仍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主导地位,但其不可替代性正在削弱。对中国而言,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重要契机;对全球而言,这是构建更加稳定、公正、非单极主导的金融新秩序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