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制造业迁徙潮:印度、越南能否真正承接中国供应链?

2025年,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加速重塑。伴随中美科技与贸易摩擦持续,以及跨国企业寻求“降低集中依赖”的战略,中国以外的替代制造中心成为全球热议焦点

印度、越南、墨西哥、印尼等国被视为最有潜力的“替代者”,但能否真正承接中国多年积累的制造与供应链体系,仍是关键问题。

制造业


中国制造仍具不可替代的系统性优势

尽管一些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,但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强大:

优势内容
⚙️ 产业配套完整从原材料、设备、模具、物流到终端市场,具备全产业链能力
🚢 基础设施领先港口、铁路、电力、工业园区全球领先
🧠 人才密集拥有庞大受过训练的产业工人与工程师群体
🪙 成本与效率平衡相比高工资国家仍具成本优势,同时具备交期稳定性
🌐 国际通道成熟RCEP、“一带一路”强化全球连接性,外贸通畅

印度、越南的吸引力何在?

🇮🇳 印度:

  • 拥有世界级劳动力资源(人口超14亿,平均年龄28岁);
  • 获得苹果、三星等大厂新建产线投资;
  • 推出“生产激励计划”(PLI)吸引外资电子、医药、太阳能等领域;
  • 2025年制造业增长率达8.2%,为亚洲最快。

挑战:基础设施瓶颈、官僚审批、劳工法制不健全、土地制度复杂。

🇻🇳 越南:

  • 与欧盟、日本、中国等签署多边自由贸易协定;
  • 成为耐克、阿迪达斯、三星等全球工厂重点布局地;
  • 外资进入门槛低,政局稳定,物流成本较低;
  • 2025年出口增长超12%,在东南亚名列前茅。

挑战:产业层次偏低、依赖进口原材料、技术积累不足、产能已接近饱和。


企业如何布局?“中国+1”模式成主流

多数跨国公司并未完全撤离中国,而是采取“双基地”策略:

模式内容
“中国+越南”高端制造与设计留在中国,劳动密集型转至越南
“中国+印度”软件外包+手机装配在印度,但核心组件仍靠中国
“中国+墨西哥”就近布局北美市场,应对美国贸易壁垒
“中国+印尼/马来”采矿、冶炼与新能源供应链延伸布局

这种策略既保障全球供应弹性,又避免政治与关税风险,是当下多数企业的现实选择。


数据观察:制造业转移趋势并非“零和博弈”

  • 根据彭博社数据,2024–2025年全球50大制造企业中,仅18%减少中国投资,而42%选择在东南亚或南亚新建补充性产能
  • 中国2025年上半年出口仍同比增长4.6%,出口结构升级趋势明显;
  • 越南与印度制造业出口增速虽高,但基数小,总量仍远不及中国。

结论:制造业转移是“全球补充”,不是“替代中国”。


哪些行业最容易转移?

易迁移行业原因
服装、纺织劳动力密集,自动化低,对基础设施要求不高
消费电子装配模块化程度高,易拆分流程,已有成熟代工体系
基础零部件加工外包比例高,技术壁垒低
玩具、家具等轻工标准化强、对区位依赖较低
难以转移行业原因
高端机械装备对上下游链条高度依赖
新能源与电动汽车中国掌握关键矿产、技术与产业集群
半导体设备需极高技术门槛与生态协同
医疗器械与精密仪器对工程能力与品控体系要求极高

对全球供应链的未来启示

  • 🌐 多中心格局已成主流:中国不再是唯一中心,但仍是最强中枢;
  • 🔄 地缘风险催生弹性布局:跨国企业更重视“备选生产地”与“库存再分配”;
  • 📦 技术驱动价值链再平衡:自动化、智能制造将重构迁移成本考量;
  • 💼 政策与合规风险成核心因素:环保、劳工、税务、制裁成为选址新要素。

投资者与企业策略建议

角色建议
制造企业保持中国主基地基础上,设立1–2个区域性辅助生产地
外贸公司建立“跨境多点发货”与“灵活关税通道”模型
投资者关注印度制造ETF、东南亚工业园REITs等相关资产
政策制定者推动本国产业配套完善与人力资源升级,承接产业转移红利
物流与基建企业把握东南亚港口、园区建设、供应链数字化机会

小结

制造业全球迁徙并不是“去中国化”,而是企业为应对全球政治、技术、市场风险做出的结构性优化。印度、越南能部分承接中国供应链,但难以真正替代其综合优势地位。未来的全球制造格局,将更加多极化、动态化,而中国仍将在核心环节保持主导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