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美元霸权受挑战:背景与动因

自二战后《布雷顿森林体系》确立美元地位以来,美元一直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、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主导力量。国际清算银行(BIS)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上半年,全球超过84%的国际贸易仍以美元计价,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总额的58%。

然而,近年来几大趋势正在逐步侵蚀美元主导地位:

  • 美国财政赤字与通胀高企:美联储长期高利率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,非美国家面临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压力;
  • 地缘冲突与金融制裁频繁: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、限制伊朗、委内瑞拉银行系统接入SWIFT,使其他国家对美元体系安全性产生质疑;
  • 数字技术迅猛发展:区块链、跨境数字支付与CBDC的兴起,为替代传统美元系统提供技术可行性。

区块链


二、央行数字货币(CBDC)成为主要工具

截至2025年7月,全球已有11个国家正式发行了央行数字货币(CBDC),包括中国、尼日利亚、巴哈马、牙买加和印度。另有超过85个国家处于试验或开发阶段。

典型案例:

1. 中国数字人民币(e-CNY)

中国人民银行已在超30个城市推行数字人民币试点,并实现跨境结算。2025年3月,中国与阿联酋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在香港试运行“mBridge”项目,实现央行间跨境实时数字支付,绕开美元通道。

2. 印度e-Rupee与南南合作

印度储备银行(RBI)在2024年末正式推出e-Rupee批发与零售版,鼓励与中亚、非洲国家开展本币+数字货币的双边结算协议,降低对美元和SWIFT系统的依赖。

3. 阿根廷与巴西推进拉美数字货币联盟

2025年5月,拉美两大经济体宣布共建“数字南方”(Sur Digital)平台,初步用于双边农产品与矿产贸易结算,计划未来扩展至整个南共市(Mercosur)。


三、多国构建非美元清算平台

除了CBDC,各国也在开发本币清算机制与替代SWIFT的跨境支付系统:

1. 中俄“去美元”贸易体系加速

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,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超过95%。2025年,中国“跨境支付系统(CIPS)”与俄罗斯“SPFS”对接,并接纳伊朗、白俄罗斯、印度等第三国,推动多边数字结算生态。

2. 中东国家发力“石油去美元化”

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于2025年6月首次以人民币和数字迪拉姆计价结算对华石油交易,引发广泛关注。沙特财政部长表示,“需要构建更具选择性的能源金融工具”。

此外,卡塔尔主导的“海湾货币互换平台”已上线,目标是推动GCC国家以本币完成区域清算。

3. 非洲联盟数字结算平台(AFDEC)

非洲联盟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合作,建设“非洲数字支付结算系统”(AFDEC),旨在整合54国的本币支付网络。该系统通过数字资产挂钩技术(token pegging)避免汇率剧烈波动,2025年初已在肯尼亚、加纳、尼日利亚落地测试。


四、美国应对:数字美元与金融外交并举

面对挑战,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已于2025年推进数字美元(Digital Dollar)开发工作,但受限于隐私争议和两党政治博弈,进展相对缓慢。

同时,美国加强对外金融监管与外交:

  • 加强对Tether、USDC等稳定币的监管,防止其成为“影子美元”;
  • 在G7框架下推动“共同金融标准”,防止CBDC技术“碎片化”;
  • 加强对SWIFT系统更新,提升智能合约、实时支付能力,增强竞争力。

但分析人士指出,美国在新兴市场影响力下降,以及科技金融创新落后中国与中东,恐使美元“软实力”逐步减弱。


五、风险与挑战:去美元化的现实难题

尽管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加强,但要全面取代美元仍存在多重障碍:

  1. 美元资产流动性无可替代:美国国债仍是全球避险资产首选,资本市场深度无法短期复制;
  2. 新支付系统互操作性差:各国CBDC标准不同,清算规则、法律适用性仍未统一;
  3. 新兴经济体本币波动剧烈:一旦本币信用不稳,跨境交易仍可能回流美元;
  4. 网络安全与数字货币风险:黑客攻击、账户冻结、算法漏洞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。

六、前景展望:多极货币体系逐步成型

尽管“去美元化”难以一蹴而就,但国际货币体系的“多元化”、“区域化”趋势已不可逆。

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·罗格夫指出:“未来10年,我们可能将看到美元、欧元、人民币、数字货币、稳定币共存的‘货币拼图’格局。”

亚洲与中东国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而数字技术则是撬动货币格局变化的最大变量。


结语

2025年,去美元化不再是地缘政治的“口号”,而是各国以技术工具、制度设计、区域合作稳步推进的现实进程。数字货币的兴起不仅挑战了美元霸权,也给全球金融体系的公平性与安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