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核电重启浪潮兴起,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重塑
一、气候目标与能源危机推动核能“翻案”
随着各国在《巴黎协定》背景下加速能源转型,核电的“零碳属性”再次受到重视。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全球天然气与煤炭价格暴涨,使得能源安全成为各国首要议题。
世界核协会(WNA)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7月,全球共有61座核反应堆在建,超过110座处于计划审批或立项阶段。其中,法国、英国、印度、埃及、沙特、土耳其等国纷纷宣布扩建或新建核电设施。
核电、能源转型、地缘政治、小型模块化反应堆、铀资源、核燃料、气候目标、能源安全、Rosatom、SMR
典型案例包括:
- 日本政策大转弯:在福岛核灾后长期关闭的核电站中,已有超过12座重启,岸田文雄政府更在2024年正式将核电视为“基载清洁能源”;
- 德国部分反悔:尽管德国在2023年全面关停核电站,但面对能源价格与工业压力,部分州议会和工业团体要求“评估可逆性”;
- 沙特与俄罗斯深化合作:2025年初,沙特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(Rosatom)签署两座大型反应堆建设协议,投资超过180亿美元。
二、新一代核技术吸引资本与政策倾斜
过去被诟病为高风险、周期长、成本高的核电,如今在第四代核技术、模块化小型反应堆(SMR)等创新突破下,正重新赢得市场与政策信心。
小型模块化反应堆(SMR)
SMR 被视为未来核能发展方向之一,具备以下优势:
- 模块化建造,施工周期大幅缩短;
- 功率可调,适用于工业园区、偏远地区等非传统用能场景;
- 安全系统多层冗余,降低灾难性事故概率。
2025年,美国的 NuScale Power、加拿大的Terrestrial Energy,以及中国中广核等公司均已推进多个SMR示范项目。
英国政府也在2025年7月宣布,将投入31亿英镑设立“国家小型核能技术基金”,支持 Rolls-Royce SMR 商业化部署。
三、核燃料供应链重构与技术博弈加剧
在核电重启潮背后,核燃料与关键技术控制权正成为地缘政治新焦点。
铀资源竞争白热化
据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数据,2025年全球铀需求同比增长18%,而铀供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等少数国家。
俄罗斯与中国分别通过国家主导企业掌控了中亚、非洲部分铀矿资源,引发西方国家警觉。美国则启动“铀燃料战略储备”计划,并投资重启国内铀矿。
技术标准与出口管制成为焦点
- 美国出口限制升级:2025年5月,美国商务部宣布限制向中国出口新一代反应堆控制系统芯片,理由为“可能被用于军事用途”;
- 欧盟试图制定核能绿色投资共同标准:但法国(主张核电绿色)与德国(强调可再生)之间仍存在重大分歧;
- 南美与非洲国家寻求技术独立:例如巴西在2025年上半年与法国签署协议,计划自主发展铀浓缩与后处理能力。
四、环保争议与公众接受度仍为障碍
尽管政策与资本双重推动核电发展,但核能依然面临历史包袱与社会争议,尤其在欧洲和东亚更为突出。
- 环保组织抗议声不断:绿色和平、地球之友等组织警告核电扩张将“制造新一代核废料危机”;
- 核废料处理依旧棘手:目前全球仍无完全解决高放射性废料的技术或永久性处理库;
- 事故阴影难以消散:福岛核灾难后,东亚地区民众对核电仍普遍缺乏信任,日本重启反应堆的多个地方政府均遭遇强烈反对。
五、未来前景:核能地缘政治化趋势不可忽视
核电的重新兴起不仅是能源转型的工具,更逐渐显露出其在外交、安全、技术自主等方面的战略价值。
- 能源自主权博弈加剧:核电成为国家能源主权的一部分,尤其在资源贫乏国家更具战略意义;
- 技术联盟与对抗并存:一方面是美欧日高技术联盟,另一方面是中俄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推动核电合作;
- 核扩散风险需警惕:国际社会担忧民用核电掩盖军用核开发,伊朗、朝鲜等敏感国家问题仍是国际焦点。
结语
2025年的全球核电热潮,是能源转型、地缘政治和技术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尽管充满争议,核能正以“低碳能源”、“能源独立”和“战略工具”的多重角色回归国际舞台。未来十年,核电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变量——既是能源格局重塑的推手,也是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谷者财讯 所有,转载请联系博主获得授权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juhqictal.cn/archives/762.html
如果对本文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,我看到后会尽量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