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通胀危机与美元化呼声

阿根廷近年来经济问题频发,年通胀率在2024年末飙升至211%,比索兑美元贬值超过70%。大量民众涌向黑市兑换美元,金融体系信任几近崩塌。经济学家普遍认为,比索已经失去了作为“价值储存”的基本功能。

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、总统哈维尔·米莱于2023年12月上台后,便明确表态“阿根廷不需要中央银行”,将通过关闭央行并采用美元化取而代之。其理念主要借鉴厄瓜多尔2000年的货币改革经验,但阿根廷的现实远比当年厄瓜多尔复杂。

阿根廷


政策细节:逐步实施还是“一刀切”?

2025年7月25日,米莱在国家电视讲话中正式公布美元化计划细则:

  1. 2026年前关闭中央银行发行功能
  2. 政府将通过外汇储备购买美元,逐步替代比索流通
  3. 对外与IMF谈判融资,争取获取至少150亿美元支持
  4. 强制国有银行以美元储备资本
  5. 法律修订允许合同、债务与工资以美元计价

该计划并未完全采取“一夜美元化”模式,而是设定18个月过渡期。然而,这一“温和美元化”路线仍未平息国内外批评声音。


国内反应:政治割裂与社会焦虑

米莱的改革引发政坛两极分化。右翼政党联盟“自由前进”对美元化表示支持,认为比索长期存在“制度性失败”。米莱本人更在社交媒体称:“比索是政治盗贼的工具,而美元是自由人民的工具。”

然而,反对党“正义联盟”(原庇隆主义政党)猛烈抨击该计划,称其将彻底摧毁阿根廷的金融主权。前总统阿尔韦托·费尔南德斯表示:“将货币权交给美国,是对国家历史和牺牲的背叛。”

普通民众反应更显复杂

  • 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抗议游行中,有超过2万人走上街头,要求保留比索;
  • 一些中产阶级则表示欢迎,认为“与其储蓄贬值货币,不如早点美元化”;
  • 零售商、餐饮业主反映不安,“物价标签要全部重做,但供应商报价还在变”。

国际社会:谨慎观望与分歧评价

IMF态度最为关键。阿根廷目前欠下IMF超过440亿美元债务。虽然IMF官员在一份声明中称:“尊重阿根廷主权选择”,但也表示:“美元化不能替代财政整顿和结构性改革。”

美国财政部尚未直接表态。但美联储前副主席斯坦利·费希尔公开表示:“任何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权的国家,都必须以极高政治稳定性作为代价。”

此外,拉美邻国也表达担忧:

  • 巴西外交部长卢拉·冈萨雷斯称:“区域一体化正受到挑战”;
  • 智利央行则担心“金融套利或引发区域性不稳定”。

历史经验:阿根廷能否复制厄瓜多尔模式?

2000年,厄瓜多尔因货币贬值与金融危机而采用美元化,最终通胀迅速下降、汇率趋稳,被视为新自由主义成功案例。然而,厄瓜多尔人口仅阿根廷三分之一,经济体量远小于后者,其依赖石油收入的财政结构也不同。

经济学家德拉鲁卡(Sebastian Della Roca)指出:“阿根廷的产业结构更复杂,美元化可能对制造业和出口造成巨大冲击。”


未来走向:美元化能否“救阿根廷”?

尽管米莱政府已通过总统令启动相关立法程序,但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该计划极具风险。多个国际投资评级机构(如穆迪、标普)正在重新评估阿根廷主权信用评级。

如果美元化成功,阿根廷可能终结长达数十年的恶性通胀问题;但若改革在过渡期内因政治阻力或技术障碍失败,可能引发新一轮经济与社会危机。


结语:改革的十字路口

阿根廷正站在经济历史的关键路口。米莱政府以“自由市场”为旗帜推动美元化,其成败不仅将重塑阿根廷国家命运,也将为全球观察货币主权与全球化关系提供现实范例。

无论结果如何,这场以货币为核心的国家实验,都将被写入世界经济教科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