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全球稀土产业进入战略博弈阶段

稀土是指17种金属元素,广泛应用于风电、电动车马达、5G通讯、军用雷达、精密制导系统等高端领域。全球对稀土及相关矿产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。

2025年初,国际能源署(IEA)与世界银行发布联合报告指出:

  • 到2030年,全球对稀土的需求预计将翻倍;
  • 对锂和钴的需求将增长超过3倍;
  • 当前全球80%的稀土提炼仍集中在中国,极度依赖特定国家带来供应链脆弱性。

由于这些资源在可再生能源、智能制造与国防工业中的关键作用,各国政府已将其上升为“国家安全”与“战略自主”层面。

稀土资源


二、中国主导稀土精炼与出口地位引发关注

2.1 中国掌握精炼与加工主导权

尽管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比重约36%,但其在“稀土提炼”和“高端加工”领域的技术壁垒形成了绝对优势。

指标全球占比(2024年)
稀土开采产量70%
稀土加工产能85%
高端磁材(钕铁硼)产能90%

2025年3月,中国宣布将“重稀土磁材加工技术”列入《出口限制技术目录》,并于5月启动对美国、日本、荷兰等国家的“稀土出口许可证审批”。

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对其芯片技术限制的反制措施,也是围绕新能源制造链的战略布局。


三、美国推动“稀土独立”战略

3.1 拟定《关键矿产法案》

2025年2月,美国国会通过《关键矿产国家安全法案》,内容包括:

  • 提供50亿美元资金支持稀土、锂、钴等战略矿产的本土开采;
  • 强化对非洲、南美与澳大利亚的资源投资与合作;
  • 禁止联邦政府使用来自“外国依赖矿源”的军事装备原材料。

同时,美国能源部与国防部联合设立“战略矿产研究中心”,并加快对内华达州稀土矿与阿拉斯加锂矿的开采计划。

3.2 重启加工产业链

美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稀土加工技术链。为此,美国政府牵头扶持数家企业,包括:

  • MP Materials:承担稀土矿山与磁材生产整合;
  • Lynas USA(与澳大利亚合资):在德克萨斯州建设重稀土精炼中心;
  • Tesla 与 Livent 合作推进锂电池供应链本地化。

尽管美国具备部分资源储量,但由于环保、劳工与成本等因素,其稀土供应链“全面国产化”仍面临巨大挑战。


四、欧盟与日本加强“去中国化”部署

4.1 欧盟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正式落地

欧盟委员会2025年3月正式实施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,核心目标为:

  • 到2030年,实现至少40%的关键矿产加工在欧盟内完成;
  • 鼓励成员国对矿产勘探、提炼、循环利用给予财政补贴;
  • 与非洲、拉美建立战略采购框架。

同时,欧盟拟投入25亿欧元推动“稀土替代技术”研究,如使用陶瓷磁性材料替代稀土永磁体。

4.2 日本扩大海外并购与回收产业

日本长期依赖中国稀土,为降低风险,政府与三菱商事、住友金属等大企业合作:

  • 在越南、澳大利亚、哈萨克斯坦布局稀土加工合资企业;
  • 强化本土回收系统,回收旧家电中稀土比例已达15%。

五、非洲与南美成为资源博弈新焦点

5.1 非洲资源再度成为热土

刚果(金)、赞比亚、马达加斯加等国拥有丰富的钴、铜、稀土资源:

  • 中国已在刚果(金)控制超70%钴矿出口渠道;
  • 美国与欧盟通过“金伯利协议2.0”尝试提高西方资本准入门槛;
  • 地方政府则通过“资源民族化”加征矿产税、推动本地加工。

5.2 南美锂三角争夺激烈

阿根廷、玻利维亚、智利被称为“锂三角”,拥有全球近60%锂盐湖资源:

  • 中国企业(天齐锂业、赣锋锂业)加速在阿根廷投资;
  • 美国Albmarle与特斯拉加强与智利国家矿业公司合作;
  • 拉美国家推动锂资源主权化,计划成立“锂OPEC”统一出口定价。

六、资源民族主义与环保争议并存

资源竞争带来的不只有投资,也伴随高压政治、环境与社会问题:

  • 刚果(金)多起因采矿引发的武装冲突卷入外资背景;
  • 印度东北部稀土矿区爆发反采矿抗议,民众担忧土地污染;
  • 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稀土项目被批评破坏珊瑚礁生态;
  • 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锂开采影响地下水系统,引发原住民抗议。

环保团体指出,目前全球稀土、锂、钴资源开采标准普遍缺乏透明度与责任机制,绿色能源转型的背后可能带来“新一轮资源殖民”。


七、展望:矿产供应链的下一个冷战前沿

全球对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依赖,使矿产成为下一个“芯片战场”。未来五年,可能出现以下趋势:

7.1 多极化供应链格局成型

  • 中国将保留精炼主导权,同时加强对“一带一路”矿源控制;
  • 美国强化“美澳加”稀土联盟;
  • 欧盟与日本推进“资源多边采购平台”。

7.2 技术战推动替代材料研究

各国正在加大对以下方向的投入:

  • 稀土替代材料(如铁氮磁体、碳基材料);
  • 电池技术创新(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);
  • 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设。

7.3 国际治理机制呼之欲出

联合国工发组织、OECD、世界银行正讨论建立“全球战略矿产透明框架”,旨在:

  • 监测全球矿产价格波动与供应中断;
  • 推动原产国环境监管标准;
  • 避免新型“资源诅咒”重演。

八、结语:谁主沉浮?

在新能源时代背景下,稀土与战略矿产已成为新型国际竞争焦点。它们不仅是产业链的根基,更是国家实力、外交筹码乃至全球秩序重构的关键变量。

“谁掌握资源,谁掌握未来”,这句冷战时期的格言正在以全新的形式重返世界舞台。


📌 推荐阅读:

  • 《电动车背后的全球矿产战》
  • 《战略资源:从石油到稀土的地缘演化》
  • 《锂OPEC:南美国家的矿产主权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