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资本脱钩进行时:全球去风险化下的金融断链重塑
中美资本脱钩进行时:全球去风险化下的金融断链重塑
2025年,曾在全球化浪潮中高度融合的中美金融资本关系,正在加速“断链”与再布局。从直接投资、证券市场到金融科技并购,“去风险化”替代“去全球化”成为政策关键词,而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深层次的战略信任缺失。
外资对华FDI十年新低,美资投资骤减
据中国商务部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(USCBC)2025年5月联合发布的数据:
- 2024年全年美国对华新设直接投资项目减少至141个,比2021年高峰减少近55%;
- 金额下降至84亿美元,为十年来最低;
- 高技术、医疗、半导体与软件服务投资收缩最为严重;
- 相比之下,来自东盟与中东的资本持续进入中国,部分替代美资空缺。
2025年Q1的最新数据显示,美国在华投资依旧呈流出趋势,尤其集中在涉及数据、芯片、云服务与AI算法领域。
中国对美投资几近冻结,海外并购受限
自2022年美方收紧CFIUS(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)审查权限后,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大幅收缩。
截至2025年4月:
- 中国对美非金融直接投资总量同比下降39%,降至2012年以来新低;
- 与美国本土科技、能源、医疗公司的并购基本处于“冻结”状态;
- 多家中资背景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硅谷初创项目;
- 北美房地产、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投资审核周期拉长超6个月以上。
尽管双方仍保留一定市场准入渠道,但已不具备规模性恢复可能。
资本市场互信下降:中概股面临“双重监管”
尽管2023年中美在审计底稿问题上达成临时性互认,但2025年上半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再次加强对中概股信息披露要求,并启动部分公司退市调查程序:
- 2025年4月起,所有在美上市中资企业需每季更新“数据安全声明”与“审查豁免申请”;
- 截至5月,共有9家中概股企业宣布“主动退市”或转至港交所;
- 中国证监会对外表示“尊重企业自主决策”,但对美方持续加码审查表达关切。
与此同时,美国养老金与主权财富基金对中国股票与债券的配置比例均在下调。
金融科技与敏感领域被全面限制投资
在“国安优先”政策背景下,中美在以下高敏感领域的金融投资交往几乎中断:
领域 | 投资现状 | 主要政策限制 |
---|---|---|
半导体 | 基本冻结 | 美方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限制中资参股 |
云计算/AI | 收缩明显 | 被纳入“对外投资审查试点” |
生物技术 | 严格审查 | 中美均加强对基因数据跨境流动控制 |
金融支付系统 | 禁止并购 | 以国家数据安全为由禁止中资介入 |
美国财政部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出台正式版本的“海外敏感投资限制机制”,中国商务部亦表示将对外资准入实施“负面清单精细化调整”。
亚洲与中东成替代资本枢纽,中美间接融资转向第三方平台
虽然中美资本直接通道紧缩,但部分投资机构正通过香港、新加坡、迪拜等中立平台转向“灰色中间地带”操作:
- 新加坡2025年外资注册基金中超过12%来自中美背景合资结构;
- 香港成为美资对华AI领域投资的桥梁,中资则以控股结构对美初创企业投资“绕道”操作;
- 中东主权基金吸纳中美双方项目合作,推动技术+资本的间接整合;
- 日本、韩国投资银行逐步“中立化”,成为技术转移与融资新枢纽。
尽管监管趋严,全球资本仍在探索绕过“政策防火墙”的灵活路径。
脱钩不等于完全断裂:中美金融关系的未来前景
尽管“资本脱钩”趋势明显,但完全隔绝并不现实。中美仍存在如下金融互动空间:
- 绿色金融:碳市场、气候债券等仍保留合作窗口;
- 人民币国际化产品:部分美资银行仍参与中国债市互联互通;
- ETF与指数产品:中资企业纳入MSCI与彭博指数尚未中止;
- 高校与智库金融合作:金融政策、学术研究领域保持沟通渠道。
专家普遍认为:中美金融关系正在从“高度嵌套”向“战略并行”转型,未来将形成“竞争+有限合作”的新架构。
小结
2025年的中美资本关系已不再是“金融融合”或“脱钩”这类单一叙事所能概括,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性再边界划定的过程。去风险化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向格局,同时也倒逼各国、各市场在安全、收益与流动性之间进行更复杂的权衡。
对全球投资者而言,中美脱钩趋势将长期存在,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或美国市场不再具备吸引力。关键是——路径将不再直接、简单,而是更加分散、多层与地缘化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谷者财讯 所有,转载请联系博主获得授权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juhqictal.cn/archives/413.html
如果对本文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,我看到后会尽量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