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资本脱钩进行时:全球去风险化下的金融断链重塑

2025年,曾在全球化浪潮中高度融合的中美金融资本关系,正在加速“断链”与再布局。从直接投资、证券市场到金融科技并购,“去风险化”替代“去全球化”成为政策关键词,而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深层次的战略信任缺失。

中美资本


外资对华FDI十年新低,美资投资骤减

据中国商务部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(USCBC)2025年5月联合发布的数据:

  • 2024年全年美国对华新设直接投资项目减少至141个,比2021年高峰减少近55%;
  • 金额下降至84亿美元,为十年来最低;
  • 高技术、医疗、半导体与软件服务投资收缩最为严重;
  • 相比之下,来自东盟与中东的资本持续进入中国,部分替代美资空缺。

2025年Q1的最新数据显示,美国在华投资依旧呈流出趋势,尤其集中在涉及数据、芯片、云服务与AI算法领域。


中国对美投资几近冻结,海外并购受限

自2022年美方收紧CFIUS(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)审查权限后,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大幅收缩。

截至2025年4月:

  • 中国对美非金融直接投资总量同比下降39%,降至2012年以来新低;
  • 与美国本土科技、能源、医疗公司的并购基本处于“冻结”状态;
  • 多家中资背景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硅谷初创项目;
  • 北美房地产、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投资审核周期拉长超6个月以上。

尽管双方仍保留一定市场准入渠道,但已不具备规模性恢复可能。


资本市场互信下降:中概股面临“双重监管”

尽管2023年中美在审计底稿问题上达成临时性互认,但2025年上半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再次加强对中概股信息披露要求,并启动部分公司退市调查程序:

  • 2025年4月起,所有在美上市中资企业需每季更新“数据安全声明”与“审查豁免申请”
  • 截至5月,共有9家中概股企业宣布“主动退市”或转至港交所;
  • 中国证监会对外表示“尊重企业自主决策”,但对美方持续加码审查表达关切。

与此同时,美国养老金与主权财富基金对中国股票与债券的配置比例均在下调。


金融科技与敏感领域被全面限制投资

在“国安优先”政策背景下,中美在以下高敏感领域的金融投资交往几乎中断:

领域投资现状主要政策限制
半导体基本冻结美方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限制中资参股
云计算/AI收缩明显被纳入“对外投资审查试点”
生物技术严格审查中美均加强对基因数据跨境流动控制
金融支付系统禁止并购以国家数据安全为由禁止中资介入

美国财政部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出台正式版本的“海外敏感投资限制机制”,中国商务部亦表示将对外资准入实施“负面清单精细化调整”。


亚洲与中东成替代资本枢纽,中美间接融资转向第三方平台

虽然中美资本直接通道紧缩,但部分投资机构正通过香港、新加坡、迪拜等中立平台转向“灰色中间地带”操作:

  • 新加坡2025年外资注册基金中超过12%来自中美背景合资结构;
  • 香港成为美资对华AI领域投资的桥梁,中资则以控股结构对美初创企业投资“绕道”操作;
  • 中东主权基金吸纳中美双方项目合作,推动技术+资本的间接整合;
  • 日本、韩国投资银行逐步“中立化”,成为技术转移与融资新枢纽。

尽管监管趋严,全球资本仍在探索绕过“政策防火墙”的灵活路径。


脱钩不等于完全断裂:中美金融关系的未来前景

尽管“资本脱钩”趋势明显,但完全隔绝并不现实。中美仍存在如下金融互动空间:

  1. 绿色金融:碳市场、气候债券等仍保留合作窗口;
  2. 人民币国际化产品:部分美资银行仍参与中国债市互联互通;
  3. ETF与指数产品:中资企业纳入MSCI与彭博指数尚未中止;
  4. 高校与智库金融合作:金融政策、学术研究领域保持沟通渠道。

专家普遍认为:中美金融关系正在从“高度嵌套”向“战略并行”转型,未来将形成“竞争+有限合作”的新架构。


小结

2025年的中美资本关系已不再是“金融融合”或“脱钩”这类单一叙事所能概括,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性再边界划定的过程。去风险化正在重塑全球资本流向格局,同时也倒逼各国、各市场在安全、收益与流动性之间进行更复杂的权衡。

对全球投资者而言,中美脱钩趋势将长期存在,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或美国市场不再具备吸引力。关键是——路径将不再直接、简单,而是更加分散、多层与地缘化